臺 灣 的 大 蚊 ---
(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大蚊科)
大蚊科(Tipulidae)是雙翅目(Diptera)昆蟲中最原始也是最大的一科,全世界已定名的種類約有壹萬五千餘種,在亞洲地帶便佔有3500種,而臺灣大蚊蟲相更據地理優勢,不僅已有豐盛的東方族群(Oriental linages)根源,加上中生代冰河期寒帶族群(Palearctic linages)的蔓延,再加上近期新生代澳洲族群(Australian linages)的入侵,目前臺灣的大蚊種類已超過340種.這個數字只是個代表性的估計數量,如果能在本島從事有系統的採集,廣泛的蟲相調查,和分類上的詳細研究,這個臺灣大蚊種類的數目將來一定會大幅增加. 大蚊科的蟲子有一對窄長的翅膀,一個細長的腹部,和六根纖弱的長足,身長 5到55公釐.從它的外部形態乍看之下猷如一頭龐然巨大的蚊子,它們的俗名“大蚊”便因此而來.不過此名對它們來說實在是有名無實,在演化上來談它們可是蚊子的遠房祖先,但是它們沒具有刺吸式的口喙,既不會叮人吸血,更不會傳播疾病,是一群益多於害的昆蟲.大蚊跟其它所有雙翅目蚊蠅虻蚋在外部形態上最主要的不同特徵是在它們的中胸背部上有一道V型的縫線。 大蚊的生長過程是屬於完全變態,也就是說它們要從卵期經過幼蟲和蛹期才能變成會飛的成蟲.大蚊的幼蟲長的是典型的蛆狀,通常生長於陰涼潮濕的環境裏,諸如水邊濕地,林中朽木,和樹林裏落葉層覆蓋著的有機土中.大多數的幼蟲取食腐植質,極少數是捕食性或植食性的.大蚊的成蟲期甚短大約只能活十來天,它們是不進食的,最多吸點水份,其他的時間全付出在尋找伴侶進行交配完成生殖任務.大蚊在整個生態界中的最主要貢獻莫過於充當許多其他動物的食物.還有它們在幼蟲期間分解許多的腐植質,既能改善土質,又能對其他在水中或土壤中過活的生物提供新的生活環境.只有非常少數北溫帶的種類幼蟲會取食植物根部,當偶而大量發生時,能為害草坪,田園,尤其是高爾夫球場.這是大蚊的唯一作害.在本島尚未有因大蚊而引起經濟或農業上為害的報導. 大蚊的分類,一般由於間接受到它們體態的影響,尚未達到詳盡的研究階段.主要是由於它們體足纖弱,採集時容易六足盡失,慘不忍睹,一般的昆蟲研究採集者對它們是敬而遠之,因此長期大量缺乏在進行研究上必需要有的標本.筆者近年來改善大蚊的採製方式,放棄傳統的針插法,運用改良的籤黏法.增加不少大蚊標本的觀感度,也開始再度提起昆蟲採集者對採集大蚊的興趣,進而逐漸增加研究標本的供應.
|
文、繪圖:楊儉文
台灣大蚊網站 (標本、文:楊儉文) (網頁:林義祥) (攝影:本站工作團隊) (版權所有、禁止轉用) |